《大秃山惊魂》
一
辉发河的支流在草甸里蜿蜒如银蛇,将这片被岁月浸透的土地分成明暗相间的色块。我站在大秃山半腰的台地上,脚下是祖辈用年轮刻写的密码。那些排列规整的水曲柳与榆树,像沉默的卫兵守护着消失的四合院。树影婆娑间,我总能感受木门轴吱呀转动的幻听,看见土墙草顶的屋檐下,悬挂着风干的辣椒串。
这座海拔六百五十二米的山峦,坐落在吉林哈达岭南端的桦甸,曾以古木参天的姿态俯瞰人间。直到昭和年间的伐木声惊醒沉睡的树灵,钢铁锯齿撕开年轮织就的袈裟。爷爷说那年大火烧了七天七夜,焦黑的树桩像无数指向苍穹的断指。从此"大秃子"的诨名便烙在这座受伤的山体上,直到新时代的绿意重新缝合它的伤口。

二
我的童年是浸泡在山林汁液里的。春雷唤醒地脉时,蕨菜顶着螺旋状的嫩芽顶开腐殖层,猴腿菜在晨雾里舒展蜷缩的关节。十岁那年我就懂得辨认刺嫩芽特有的紫红色泽,能闭着眼循着稠桦树脂的香气找到榆黄蘑的菌群。那些藏在落叶堆里的松塔,往往裹着松鼠遗忘的松子,剥开时会有油脂的芬芳渗进指甲缝。
贫穷给记忆镀上琥珀色的光晕。我记得每个清晨背着柳条筐进山时,露水会打湿补丁摞补丁的裤脚。采满一筐蕨菜要走十几里山路,可收购站的刀锋总会削去大半截菜梗。刀刃落下时,我总错觉那些断口会渗出绿色的血——就像那年坍塌的土坟里,朽木断裂时飘出的腐朽气息。
三
十二岁的春天格外潮湿。雨丝织成透明的帘幕,将山林渲染成水墨长卷。我独自穿过白桦树林,发现某处向阳坡地上蕨菜疯长得近乎妖异。墨绿色的螺旋纹在雨滴中舒展,仿佛大地伸出的千万只手掌。采撷的快感让我陷入某种迷狂,直到脚下传来棺木断裂的闷响。
那个瞬间世界突然失重。腐殖土混着雨水灌进衣领时,我才发现自己躺在破碎的棺材里。翘起来的棺材板长着怪异的苔藓,破碎的板材好像在流血。后来村里老人说,那是日据时期被并村饿死的孤老,草草葬在乱葬岗的冤魂。
四
次年惊蛰刚过,我又在浅沟遇见那片猴腿菜。紫茎绿杆挤挤挨挨,像被春风揉皱的绸缎。采到第七抱时,掌心的凉意顺着神经直窜后颈——墨色三角头颅从菜茎间昂起,白眉蝮蛇的鳞片泛着冷光。它的躯体已缠上我的手腕,冰凉滑腻的触感如同死神吐信。
多年后我仍会在噩梦里重返那个场景:蛇身绞紧的压迫感,草叶间翻动的惨白蛇腹,以及狂奔时背后如影随形的沙沙声。据说这种毒蛇的凝视会烙进瞳孔,从此每个暗处都藏着扭动的黑影。直到现在,我仍会对着枯枝败叶心悸,仿佛那些蜷曲的线条随时会化作致命的长虫。
五
如今的大秃山早已被次生林覆盖。柞树宽大的叶片在风中翻卷,沙松的针叶依然保持着军阵般的肃穆。只有站在祖屋遗址时,才能从树木的排列间窥见四合院往日的格局。那些被雷击过的老树身上,还留着当年拴晾衣绳的凹痕。
山下草甸依旧年复一年地更替色彩。春日的嫩绿,盛夏的苍翠,深秋时节芦花与小叶章会交织成紫白色的海洋。只是再不见赤脚少年背着柳条筐穿行其间,唯有风过时,草浪会显出某种类似奔跑的起伏。
偶尔我会想,那个因我惊扰而曝尸荒野的亡魂,是否也在这草木轮回中得到了安息?至于那条白眉蝮蛇,它瞳孔里映出的,或许只是个被恐惧凝固的苍白面容。在这座见证过无数生死轮回的山林里,所有的惊心动魄,最终都成了年轮里微不足道的涟漪。

来源:冰凌花文学
编辑:张聪
初审:陈德
复审:杨雪冰
终审:曹铁权
最新评论